10月17日下午,成人电影 第二十五期卓越名家讲坛在弘毅楼1207会议室举行,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何雪松教授受邀,为我院师生作题为《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工作》的专题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副院长卜清平主持,社会学系余艳萍、邓万春、张峻豪、李国卉等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。

何雪松教授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时代社会工作的转型方向、技术赋能路径与伦理挑战,并提出应构建“科学-艺术-政治”三维框架下的社会工作学新体系。他指出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社会工作正面临从“固态社会”向“气态社会”的结构性转变,传统以经验积累为核心的服务模式,已难以适应人口流动加速、虚拟社交普及的新特征。因此,必须将社会工作升级为融合“数据科学、行动科学与技艺展现”的交叉学科,既要运用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服务需求,也要坚守公平正义的价值观,通过富有创造力的实践来回应社会问题。
讲座中,何雪松教授着重强调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边界与人文关怀,指出算法偏见、数据隐私泄露等风险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。对此,他建议平台建立“算法审计”机制,并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伦理审查,从而确保技术发展符合公共利益。同时,他也强调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情感支持的独特价值,社工应聚焦于复杂情境干预、意义建构等高阶能力,例如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,需结合线下陪伴与线上引导,帮助其建立生命意义感。
最后,何雪松教授呼吁推动“融合智能”模式,即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协同进化。一方面,社工需主动掌握数据科学工具,将专业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;另一方面,也应警惕技术异化风险,通过政策倡导、平台治理等方式,确保人工智能成为服务社会弱势群体、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工具。

最后,师生就技术伦理、平台社工研究等专业问题与何雪松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本次讲座视角前瞻、视野宏阔,不仅深化了师生对社工发展的认知,更为AI时代的社会工作创新指明了理论与实践方向,现场反响热烈,引发了师生的深度探讨。
撰稿:邵驿佳
图片:程馨怡
编辑:张峻豪
审核:卜清平